2013年12月7日 星期六



Share today article ( http://blog.e-Putonghua.com/ & www.e-putonghua.blogspot.hk) By www.e-Putonghua.com 
日本面臨「後城市化社會」難題
08. DEC, 2013 

生詞:

1. 呈現(Chéngxiàn): 顯示:展現出。
例句: 隨著霧散天晴, 房舍逐漸呈現在眼前。

2. 層次(Céngcì): 指事物相承接的次第。
例句: 如果你對這首詩的背景有所瞭解的話, 你就會在更深的層次上理解這首詩。

3. 喪失(Sàngshī): 失去,並不一定是完全失去。
例句: 我們對結果感到失望,但是並未喪失信心。

4. 循環(Xúnhuán): 說反復地連續做某事。
例句: 這台機器自動循環運轉。

5. 復蘇(Fùsū): 恢復,蘇醒。
例句: 我愛看萬物在春天復蘇。

討論:

1.城市的4大功能分別是?
2.你能總結一下城市和鄉村的社會特點嗎?

按照城市(大中城市)人口比例的標準,日本的城市化率在1980年達到76.2%,1990年為78.7%,2010年90.7%。就是說,日本早已完成社會的「城市化」進程,進入了「城市型社會」,或者說「後城市型社會」。由於高速公路、新幹線、民航及電話、電視、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的高度發達,以東京為中心,構成了日本四個大島(本州、四國、九州和北海道)成為形成僅為2個小時的巨大交通網,這是過去需要一個月才能夠到達的距離。 1933年國際現代建築協會第四次會議提出的城市的4大功能——居住功能、職場功能、休閒功能和交通功能,在日本得到較好的體現和發揮,國民生活在物質和文化兩方面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。但是,「後城市化社會」的種種難題依然在困擾日本。

大城市「過密」現象

日本雅虎網站就所謂「過密」現象所做的闡釋是:「在日本,自明治維新以後,由於實行中央集權政策,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等向首都東京和道、府、縣政府所在地集中的單極集中一直在進行,呈現偏重首都的發展局面」。二戰後,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,這種向單極集中的進程更為迅猛。日本政府雖然以「國土的均衡發展」為目標,自1962年以來制定和實施了5次「國土綜合開發計劃」和「國土形成計劃」,但並沒有抑制住這種趨勢。目前,以東京為代表,大城市在人口和經濟等方面依然呈現「過密」現象。這種「過密」現像有如下四個層次。

(一)「東京單極集中」

(二)「三大城市圈」 日本的三大城市圈,除了上述首都圈,還有近畿圈和中京圈。

(三)人口在200萬以上的「七大城市圈」

除了上述三大城市圈,日本還有4個人口在200萬以上的大城市圈,它們是:

北九州-福岡大都市圈(559萬)、札幌大城市圈(261萬)、仙台大城市圈( 229萬)和 廣島大城市圈(206萬)。

(四)人口超過100萬的「城市圈」

在上世紀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,隨急速的工業化進程出現了勞動力由農村向城市的流動,沒有工業基礎的地區成為勞動力的供應基地,因而出現了過疏化現象;此後,日本的產業從第二產業向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化轉移,但政治、經濟的中央集權傾向卻依然如故,人口繼續向城市集中,中央政府採取的景氣對策多是擴大公共事業投資,從而加強了地區產業對中央的以來傾向,地方喪失了自立性;過疏地區要求的高速公路等交通網的修建產生了「交通愈是便利農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失就愈快」這樣一種惡性循環;進而,1990年代以後由於「泡沫景氣」的破滅,經濟復甦速度減低,招致了過疏地區的擴大,特別是由於缺少成為其核心的基幹產業,以來農林業、礦業、零散漁業等的丘陵地帶及半島等地區的過疏現象尤為突出;近年來,除了首都圈等部分城市圈,過疏化現象在全國範圍內擴散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